深化产教交融、促进校企协作,是职业教育开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单个职校把学生实习当作一门生意来做,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作力向企业输出。近来,江苏一技师学院有学生向外界反映,校园逼迫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不然就不给发毕业证。
“卖猪仔”这个词,我们听说过没有?旧时,广东人把诱骗人口出洋做苦工称作“卖猪仔”。后来,也指那些半路转卖乘客、从中赚差价的行为。江苏这家技师学院的做法,像不像“卖猪仔”?从相关新闻报导来看,这家技师学院确有这种嫌疑。无论是校园学生、工厂工人,仍是劳作中介,都表明校园从中赚取了“人头费”。无利不起早,要不是沾上一个“钱”字,校园恐怕也不会如此冷若冰霜,拿毕业证来挟制学生。
3年前,《人民日报》就曾报导过,山东一高校学生在交际渠道宣布求助信,反映“被校园逼迫实习”“一天要干13个小时”“不实习没有毕业证”等问题。这说明把实习学生当廉价劳作力现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更有甚者,据一份查询显现,一些校园以较高的价格将学生“卖”向商场,从中牟利。企业也以“实习”的名义,以更低价的薪酬运用劳作力。可见,这现已不是单个现象了。
“工学替换”和“顶岗实习”都是“好经”。一份合格的实习,既能将理论知识有用转化为实践技术,又能协助学生提前完成从职校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身份改变。学生得到了训练,校园完成了教育使命,企业缓解了用工荒,多方完成了共赢。但是,一旦被“歪嘴和尚”念歪,就变得不和谐了。将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作力,危险多多。其一,岗位与专业不匹配,又缺少师傅现场辅导,起不到实习的作用;其二,劳作强度大、作业超时,有些实习学生每天作业12小时,周末无双休,违反“不得组织学生加班和夜班”的相关规定;其三,收入偏低,学生收入连小时工都比不上。其四,在“工学替换”中,“工”的时刻过长,挤占了“学”的时刻,影响了“学”的质量。
单个职校以产教交融、校企协作之名,行“卖猪仔”之实,不只违反了实习的初衷,更损害了学生的正当权益,与国家全力开展职业教育的准则相违背。“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榜首,服务诚信”是江苏这家技师学院的办学理念,从学生实习中都要榨出一点“油”来,谈什么“以人为本”?昨天上午,江苏省人社厅已派出作业组赶赴该校查询。如查实确有此事,要进行严厉问责,以儆效尤,而不只仅是通报整改、亡羊补牢完事。 (练洪洋)
下一篇:趣话金融:打记号和猪肉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