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年时间做成全球知名中国种猪企业国外猪场来加大引种

发布时间:2024-11-23来源:新闻资讯
用5年时间做成全球知名中国种猪企业国外猪场来加大引种

  对养猪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单纯削减成本可能引发质量滑坡和生产不稳定,缺乏科学技术创新的节流并不可以真正转化为企业的盈利。那么,如何在确保生产质量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推进成本优化,实现可持续的增效减支呢?农兜农业服务平台、猪兜融媒体特别策划,伊科拜克冠名的“增效在行动”巡游活动来到加大集团,主持人吕清清对话加大集团副总裁吴灿文,深度交流在行业低谷期加大养猪事业如何走出了一条逆境增长之路。

  主持人:加大20多年来坚持做美系种猪。据了解,丹系种猪凭借其高产仔率其市场占比在逐渐增大,面对此现状,未来加大在美系种猪育种上有何规划?

  加大虽然坚持做20多年的育种,但是我们未来种猪的战略规划是顺势而为,适应客户多元化高端需求,因此,加大种猪战略规划布局是:

  用3年时间从南方区域性种猪企业做到全国性的种猪企业,用5年时间希望可以做到全球知名中国种猪企业,希望有一天国外猪场能够来中国引种,来加大引种。

  针对目前市场对种猪多样化的需求,我们着手加大高繁系列和加大高强系列两个方向育种。加大高繁系列主要基因来源于法国和丹麦,PSY能够轻松的超过32头,种猪的繁殖性能潜力能获得释放。我们的高繁种猪系列最快在本月14日就分娩,到时候也会第一时间和通报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而加大高强种猪系列主要基因来源于美国,窝产子也能达到13头以上,PSY也能够达到28头,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方面都有非常好的优势。

  目前,加大拥有3个国家的10多个冠军血统,加大也不排除会使用各个品系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组合,也会推出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优良品种,让客户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和要求去选择符合自己的种猪需求。

  因此,以后说种源,不再以那个国家来源命名,什么美系、法系、丹系。以后只说,这些种猪都是加大种猪。一个优秀的种猪企业,让大家记住的从来都是其品牌名称,而不是其品牌的基因来源。我们加大在朝着成为伟大种猪企业的方向努力。

  主持人:生猪全产业链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据了解,加大集团也建立了自己的生猪屠宰线及肉制品深加工厂,这种产业链闭环模式是如何反哺并提升种猪养殖板块的?对提高种猪品牌价值有何具体作用?

  从饲料,养殖,再到食品,几乎是每一个养猪企业都绕不开的话题。大家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头部养猪企业,都做食品,牧业食品,温氏食品等。进军食品领域,也是我们加大为未来的竞争做铺垫和布局。在微笑曲线里,养殖以后更多是代工模式,利润率会非常低,这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是可以看到的。未来由于终端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改变,很多大型养猪企业都会走一体化的路线。因此,在生猪屠宰、食品加工端的价值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种猪品牌起到提升作用。

  通过控制从养殖到加工的整个过程,加大集团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这种全程可控的产业链模式有助于提升种猪品牌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屠宰场的宰后定价会成为主流,消费端更多会实现分割销售、部位溢价销售。通过屠宰线和深加工厂的数据反馈,加大集团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从而调整种猪养殖的方向和规模,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肉猪,现在南方很多区域都屠宰140-160Kg的肉猪,而且肥膘很薄,这样屠宰率就会很高。对应此需求,加大的高强系列种猪就非常合适。市场在倒逼养殖企业选择能养大的,瘦肉率高的品种,屠宰端的利润也会回归到养殖前段,养殖前端就会要求自己选择可产生价格高的品种。

  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加大集团可以减少外部市场波动对养殖业务的影响,降低养殖风险。同时,深加工环节还可以消化部分过剩产能,进一步稳定养殖业务。

  通过肉制品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加大集团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带动种猪品牌的提升。消费者对终端产品的认可也会反向促进对种猪品牌的信任。

  通过全产业链的运营,加大集团可以实现从养殖到加工的全程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模式还可以抵御单一环节的市场风险,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总之,加大集团通过建立生猪屠宰线及肉制品深加工厂,形成产业链闭环模式,不仅可以提升种猪养殖板块的效益和品牌价值,还可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主持人:我国养猪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规模化与集中度在快速提升。那么,制约规模猪企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这个规模化的提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大中小的比例从原来的1:3:6,变成现在的6:3:1,我国养猪业正在经历快速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过程,但规模猪企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关键制约因素:

  1)环保压力: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规模猪企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来处理粪污和废弃物,达到环保要求。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也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疾病防控:规模化养殖容易导致疫病传播风险增加。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发生,对规模猪企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有效的疫病防控是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3)资金压力:规模猪企在扩大生产、升级设施和技术、应对市场波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或融资困难可能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4)技术创新:养猪业的技术进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规模猪企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以应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变化。

  5)市场波动: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周期性特征明显。规模猪企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研判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6)人才短缺:养猪业专业性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规模猪企往往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7)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对规模猪企的经营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制约规模猪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环保压力、疾病防控、资金压力、技术创新、市场波动、人才短缺和政策环境等。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注于精细化管理:小型猪场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例如关注每头猪的健康状况、饲料利用率等。

  发展特色养殖: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品种或者有机猪、生态猪等,满足特定市场需求。或者差异化的出栏体重,例如客户出280-300斤的肥猪,或者二育;

  加强与合作社或者与公司合作:实现代养模式,也可以加入合作社,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降低经营风险。

  提升技术水平:中型猪场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建立全产业链:可以向上游饲料生产和下游屠宰加工延伸,形成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可以投入研发,推动技术创新,例如应用智能化养殖系统、基因育种技术等,提升核心竞争力。

  总之,不同规模的猪场应依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