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到湘阴县畜牧局工作,到2009年退线个年头。从一个普通专业方面技术干部到1995年提拔副局长;从专心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到规划指导全县畜牧生产。见证、亲历了湘阴畜牧业的三大跨越。
畜牧业是湘阴传统产业之一,历史悠远长久,西乡一直有“作湖田,养母猪”、“作湖田、养湖鸭”之说,但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全县仅有生猪41.4万头,出栏肥猪14.1万头;麻鸭仅有12万羽,饲养耕牛2万头,畜牧业仅是当时农民赚点油盐钱的附带产业(即副业)。全面改革开放后,中央对发展畜牧业的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给了农民决定饲养畜禽种类和数量的自主权;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随着农户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1982年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在全县发展一万个养殖重点户的计划,其标准是:养猪户年出栏肥猪5头以上,养鸡户年养鸡 50羽以上,养鸭户年养麻鸭100羽以上,养母猪户年养母猪3头以上,养牛户年养牛2头以上。是年12月,在调查畜牧业发展典型时,发现六塘公社茶木大队第五队很典型,全队共32户、156人,除2户单身户外有30户养猪。全年发展生猪271头,出栏187头,其中向国家交售177头,30户养猪户中,有出栏4头以上的养猪重点户27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畜牧业发展速度慢慢的变快,养殖规模也慢慢变得大。1991年,全县发展生猪85.1万头,出栏肥猪42.7万头,发展家禽248.7万羽,其中麻鸭发展82.5万羽,年出栏肥猪超2万头的有三塘、城南、樟树、长康4个乡,全县养殖大户7857户,养殖大户、养殖专业户、养殖专业组、养殖专业村等养殖新名词随之出现。其标准是:年出栏肥猪30头以上的户称为养猪大户,养禽200羽以上的户称为养禽大户;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或年养家禽 1000羽以上的户称为专业户;全村单项养殖产值超过全村总产值50%以上的称为专业村。被誉为麻鸭养殖专业村的西林乡高丰村从1987年起连续五年养殖麻鸭过10万羽。全村麻鸭养殖产值占全村总产值60%以上。文星镇黄金村二组养鸡专业户夏红云,1991年养肉鸡2000羽、蛋鸡200羽,年产值达 3.5万元,利润达5000元。
至2009年,全县养殖规模出现了更大的跨越:全年发展生猪201.4万头,出栏生猪129.3万头,发展家禽1083万羽,出笼家禽574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近22亿元,常年存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5个,常年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390个,常年存栏牛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65个,常年存笼鸡2000羽以上的标准化家禽养殖场354个。位于长康乡的顺康农牧有限责任公司采用零排放养猪法,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养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全场存生猪2600头,其中母猪300头,全年出栏生猪5000多头;樟树镇文泾村蒋辉建蛋鸡养殖场养鸡1.2万羽,产蛋率达85%以上,日产蛋1万枚以上;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次购进良种杂交肉牛300多头;南湖牛业养殖公司走养殖加工一条龙的路子,连续八年发展肉牛过1000 头,成为岳阳市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南湖博忆鸭业走加工带养殖的模式,搞活了麻鸭产业。畜牧业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饲料的跨越。过去湘阴传统的养猪方法是:将残汤剩饭与采集的野菜、青菜等一起用锅煮熟喂食。优点是能充分的利用家中的剩余食物与农副产品(如米糠等)以及青菜边叶、红薯藤等,降低了饲料成本,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每人最多养10头左右),猪生长速度慢,不适合大规模养殖,且猪的采食量大,影响体型与效益。
1981年7月,为推广配合饲料养猪,由专业方面技术干部戴正波牵头开始在县畜牧兽医研究所(后改为种畜场)进行配合饲料养猪试验。1983年,由我牵头,配合省农学院动物营养教研室田科雄教授在西林资江二组王建新家进行配合饲料养猪试验,均取得日均增重1.1公斤,料肉比2.9︰1的好效果,但成本高,产量小,供应点少,配合饲料难买,配方也在探索之中。1982年,为了推广配合饲料,在全县培训配合饲料技术人员200人以上。通过宣传、推广,终于将配合饲料普及到农户。同时,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湘阴县配合饲料由混合饲料慢慢地发展到使用浓缩饲料、全价饲料、全价颗粒料。一个劳力养猪由10头左右提高到200头以上,养鸭由100羽左右提高到1000羽以上。1986~1988年,由我牵头实施圈养鸭综合技术推广项目后,全县麻鸭饲养量由常年 14万羽左右,迅速上升到32万羽、65万羽、82万羽。1989年上半年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至2001年,全县麻鸭发展达300万羽以上。
品种与质量的跨越。1981年前,湘阴县除国营场所几个良种猪场外,农户饲养的全是不受市场欢迎的土杂猪。为解决生猪品质问题,1986年,湘阴县争取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的项目,生猪品质得到迅速改善,瘦肉型猪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县里建立瘦肉型良种繁殖场, 1994~1996年,县政府连续三年实施对淘汰劣种公猪更换良种公猪的每头补贴100元的扶持政策,县财政从每年的生猪屠宰税中拿出10万元左右用于改良品种。县畜牧局1991年、1998年分别组织人力、物力对全县种公猪做全面普查,对查出的劣种公猪限期淘汰。同时,每年要从省原种场等外地良种场引进原种公母猪,更新和充实县种畜场的种猪群体。世界著名的瘦肉型猪品种: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猪、斯格猪等及其杂交后代落户湘阴饲养。2009年,全县出栏的商品猪中,80%是良杂猪,15%左右是良良猪(即外三元杂交猪),土杂猪仅占5%左右。
1981年前,麻鸭以洞庭麻鸭为主,推广麻鸭圈养后,先后引进世界著名蛋鸭品种康贝尔鸭,国内著名蛋鸭品种浙江绍兴鸭、福建龙岩鸭及金定鸭等,通过对比圈养,农户一致认为福建龙岩鸭圈养具有个体小、性情温顺、耗料少(每天耗145~150克全价料)、产蛋率高等特点,于是就把龙岩鸭作为圈养的主打品种进行推广。
1981年前,湘阴县以滨湖水牛与湘西黄牛为主。1985年后,政策逐步放开,牛可以自由买卖,自由宰杀,养牛成为农民的一条致富门路。养牛品种向肉用、奶用、兼用型方向发展。先后引进摩拉水牛、夏洛来、西门塔尔、荷兰奶牛等。养牛数量由2万头上升到11万头,养牛大户规模由2~3头扩大到200~300 头以上,扩大近100倍。
养殖条件的跨越。改革开放前,湘阴县农户养猪栏舍一般是杂屋与厕所混在一起,面积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到2009年,标准化规模养猪场的猪舍建筑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冬暖夏凉,通风、采光良好,自动饮水设施、防蚊防鼠设施、防疫设施、污水处理设备等齐全,一个猪场栏舍的投入少的10多万元,多的上百万元。
养殖新技术的跨越。改革开放后,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对全县畜牧业的跨越起了关键作用,全县畜牧业除圈养鸭综合技术、配合饲料使用技术、瘦肉型饲养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推广普及外,特别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肉牛冷配技术获得迅速推广和普及。2009年,全县推广生猪人工授精达5.1万胎次,推广牛冷冻1.6万颗,冷配牛1.35万胎次,一年内新增杂交牛仔8450头。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养殖效益成倍提高:一是个体效益。原来饲养一头猪,要8~10个月才能出栏,现在只要5~6个月就能出栏,日增重由0.5~0.6公斤增至1.25公斤以上,圈养一只蛋鸭,年可产蛋16公斤左右,比传统放牧提高产蛋9~10公斤。二是品质效益。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市场销路好,价格比本地土杂猪每100公斤高出50~100元。三是规模效益。配合饲料养猪技术推广后,一个劳力可养猪200头以上,比传统饲养方法提高 20倍以上;圈养技术推广,一个人可饲养蛋鸭500~1000羽,比传统放牧方式提高5~10倍。
全县畜牧业的三大跨越,出现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是党的政策引导农民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我有幸亲历了这个跨越,特写了这点回忆以欣慰事业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