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挽救濒危白色五指山猪

发布时间:2024-09-29来源:新闻资讯
“黑”科技挽救濒危白色五指山猪

  人民网海口8月3日电 (记者李学山)近日,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冷冻保存的白系五指山猪耳组织样品,通过细胞解离复活技术,结合核移植克隆技术,获得首批体细胞克隆猪16头(公猪11头、母猪5头),标志着受非洲猪瘟毁灭性影响的白色五指山猪开始得到群体性重现。

  据介绍,五指山猪是我国特有小型猪种,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上世纪60年代,五指山猪存栏多达10万头,而后慢慢地减少,1982年仅存600头,1989年濒临灭绝。为做好五指山猪种质资源保存,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2005年五指山猪群体一度恢复到1179头,2008年入选国家级五指山猪保种场。

  据悉,五指山猪有乌云盖雪、纯黑和白色3种不同毛色品系,其中白色系由于猪只个体微小,白毛白皮,耳朵及体表能清楚地看到血管,是模式猪、异种供体、猪源生物材料开发的独特实验动物材料。然而,前些年因受非洲猪瘟冲击,五指山猪白色系濒临灭绝。

  据介绍,五指山猪特别是白色五指山猪作为潜在的医学模型及供体,具有极为重大的种质资源价值。白色五指山猪是国际上独特的医学模型猪,通过选育,未来可以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专家觉得,通过新技术尽快实现白色五指山猪群体性恢复有着重大的现实需求。

  海南省科技厅对此格外的重视,并与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一起协同部署,邀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任黄路生院士在海南专门设立院士工作站。2021年2月,三亚市政府牵头,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签署共建全球小型猪猪种质资源库协议。按照黄路生院士2019年提出的“一猪两用”工作设想,组织海南省农科院三亚研究院工作团队,在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带领下,系统开展猪种质资源保护、生猪育种、小型猪实验动物化和异种研发工作。

  参与这一项目的专业的人介绍,白色系五指山猪克隆工作的难点在于从冷冻5年多的耳组织样品中获得高质量的活细胞。由于当时的冷冻保存条件有限,且保存的耳组织样品数量极为有限,团队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细致的技术优化,才能从这些冷冻多年的样品中成功提取出高质量的活细胞。借助黄路生院士团队的力量,团队获取白色系五指山猪高质量活细胞后,通过细胞解离复活技术,结合核移植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了这批体细胞克隆猪。

  海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劲松表示,本次成功恢复白色系五指山猪,是海南省引才引智创新的重大突破。将持续支持课题组优化有关技术,进一步实现全家系复原白色五指山猪群体,推进以五指山医用猪开发为重点的“一猪两用”新质生产力形成。

  直接参与本项工作的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这样认为,下一步将按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与黄路生院士团队一起继续努力,共同完成好这一种质资源的恢复工作,对白色五指山猪全部家系逐一恢复,争取尽早实现从0到100的突破。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