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旧日的海螺,交通不便,悠远蛮荒。在水城北仅 20 余里,却鲜有人知。反倒是王家坝小有名气。
乌蒙山内地的三岔河畔乍暖还寒。海螺与王家坝尽管从属不同,可是山水相连,风土人情俱为一体,弄不清楚的人往往误以为海螺便是王家坝。
最抢眼的莫不是那满河满坝、房前屋后的桃花了。除此之外,则是近年来引种的樱桃花。竹林仍旧,草屋灭迹,取而代之的无不是青砖碧瓦、青瓦白墙,一派百家争鸣、眼花缭乱的现象。若非亲眼所见,安知乌蒙深处有如此风景。
其实,王家坝这一带当地,最早的报春花并不是桃花李花。只需春风一同,在河滨老杨杨柳宣布的嫩叶的烘托下,杏花翻开暗绿色的花苞,开端泛红,一夜春风后,花儿敞开枝头。粉嘟嘟的,一张张狡猾的小脸,在杏树枝头做着各式各样的鬼脸,陈述着王家坝春天的降临……
紧接着,好像约好相同,樱桃花、李子花、桃花,还有地里的油菜花、蚕豆花、豌豆花……前后不差几天,竞相敞开,把相貌早已面目一新的王家坝装扮得春意盎然。可是没有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索玛花(杜鹃花),有些丢失。有人说索玛花在草山上,无意争春,不晓得这几天开了没有。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本来也不属于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但不知何时起,咱们也开端过端午节了,民族文明产生了交融,在某些方面早就构成了共同体。
每到端午节降临,海螺周边寨子的青年男女,早就刻不容缓,有些甚至连早饭也不吃,天麻麻亮就出门,盼着与心中的“他(她)”相会。
草山地形开阔,山头苍松连片,荒草连连,斜度陡峭。极目远眺,保华、南开尽收眼底,山外有山。时值仲夏,山风徐来,歌声动听,好不放心。
青年男女们,在松树林下,杜鹃花脚,三个一堆,五个一伙。一旦约好的对方歌手一到,便在稍微的羞涩中对起歌来。
民歌即“风”,风也是文明。情到深处,女方也会情不自禁地唱出“五月端午是端阳,菖蒲美酒兑雄黄,劝郎多吃雄黄酒,以免蚊子叮小郎”这样情意绵绵的歌来。这时候,女方送一双鞋垫作为信物,也是自可是然。
草山的地形西高东低。你看,山脚、山沟、山腰、山顶,处处闹哄哄的,一堆堆、一片片,好不火热。
每到端午,周边草棵寨、阿嘎寨、五所铺寨的彝族青年,也会拉上自己心爱的枣栗马、花斑马到草山来,就在荒坡上放马打架,方式有些像斗牛。
放马打架(赛马)是乌蒙山彝族的风俗。远古时期,彝族以游牧为主,善赛马。时至今日,每到彝族的小年端午节,乌蒙山区乡村的彝族青年都会骑上自己剽悍的快马去放马打架。奢香夫人时期的水西马从前作为贡马呈贡给大明王朝,以交彝汉之好。
在草山对歌、唱山歌的大多数是彝族青年男女。唱山歌(彝语“邹谷”)是一种彝族民间曲艺表现方式。
“邹谷”的故事情节较为生动,古时候的彝族青年男女大多有相似的遭受而有同感,故能使人触景生情。从内容上讲,情调较重的“邹谷”只能挑选在草山这样的荒山野岭歌唱。由此可见,曩昔,彝族青年男女想要表达爱慕之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或许是一种偶然,国际天然遗产之一的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韭菜坪的罗布石林与海螺石林,周边代代寓居的主体民族都是彝族。其有着悠长深沉的文明传统,在地理历法、祭祀、音乐舞蹈等方面,别出心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哦,本来咱们要寻觅海螺石林便是草山,或许说,就藏在草山之巅。
海螺石林面积大约有三四平方公里,多以石灰石为主,偶然也有一些零散的硅石,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比较彻底,就像钢铁相同坚固,山峰树立,沟壑纵深。可是,在色泽上,却大多与咱们常见的浅灰色的石灰石不同,就像包公的脸,乌青乌青的。
草山一带,人烟稀少。寓居在这儿的少数民族同胞,做梦都想不到公路修到苗家寨,进村公路带着他们飞出大山,了解山外的国际。
便是这样的一条大路,把海螺石林一分为二,呈南北分布,地形上呈南北向斜走向。
海螺石林的北坡下是一处细长的山沟——望天冲,山沟中是一片多年生灌木林。林子里面多有杂树,可是却看不见高大挺拔的身影。有一种通体暗绿的小木姜子树,已然开花,花瓣很小,像米粒般巨细,并不起眼,先花后叶,像繁星点点。一些高山小冬瓜树夹杂在林间,四季常青,陪伴着冷清的山沟,无怨无悔。间或也看到三两株索玛花,从泛着浅绿色的叶片来看,尽管苦寒,未打花苞,但开出来的花应该洁白无瑕,并不是许多人神往的那种火热。山沟之中随处可见密密匝匝成长的是一种名叫苦竹的,把北石林躲藏得扎扎实实的小竹,枝干不高,弱不禁风,有些清贫。
顺着石林的山势,在缝隙中寻觅能够借以攀爬的石磴,上到冲天坡峰顶时,感慨万分。瞭望二道坪梁子的悠远,保华上空的云烟飘忽;听三岔河的阵阵涛声,仰视石林的奇峰异石。多少年来,风吹雨打,特立独行,相守相伴,轻视苦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据守啊?从全体上看,尽管在穷乡僻壤,大天然好像为海螺人刻画了一尊青铜般色彩的雕像。
用“哇”来表达此刻的心境,现已显得苍白。数不清楚北石林由多少尊奇形怪状的石头组合而成,石石相抱,石石相依,簇拥成一个钢铁伟人。假如要为海螺石林冠名,不知要发挥多少幻想力……
正午的阳光洒在海螺石林深灰色的石头上,泛着青光。石头外表有些火热,有时候石头也会有温度。石林中一处凹地,就像石林的肚脐眼。环顾四周,尽是山石,眼花缭乱,或立或卧,千姿百态。看不见一棵苍松,看不见一棵翠柏,即使最不嫌贫爱富、山梁上都能成长的索玛花也不见了踪迹。这时候,却有山风过隙,钻进乱石缝里消瘦低矮的桦竹丛中,宣布窸窸窣窣的动静,越发烘托出石林多年的沉寂。没有鸟语,没有花香,好像一切都还在蛰伏。没有春天的气味。海螺的高原山地气候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不像春风得意的王家坝,花儿热火热烈。
当地人叫海螺石林为钻天坡,与乌蒙山大多山山相连的山势比较,钻天坡拔地而起,没有一座山,没有一面坡能够依托,作为布景。或许悠悠的白云,悠远的大山才是它的烘托。
昂首仰视,只能看见伟人昂扬的头颅和出来的脊背,侧身站着,背上的石纹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白叟,青筋暴起。看不见伟人的脸,更看不出伟人脸上的表情。背对咱们,或许是为了仰视高高的韭菜坪,仍是在呼喊高飞的雄鹰——先人的图腾。模糊看得见伟人的左肩上立着一只神猴,手搭凉棚,担负神针,大有腾云驾雾、一飞冲天的姿势。
正午的阳光从钻天坡反射下来,刺得眼睛痛。顺着山势,转移视线,在偌大的半山腰,咱们有太多太多的发现……
有一块巨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头颅昂扬,双翅坚固,胸部泛着亮光,脚趾被一丛桦竹讳饰,向着东方,是发现了什么猎物,仍是带着什么任务?
大鹏之下,更有一处巨石,状如身形巨大、举动蠢笨的恐龙,摇摇晃晃,不知困顿了多少个时代,做出出山的姿态。脚下的石头被踩得四分五裂。
好像并不惧怕“恐龙”的威力和气势,就出现在“恐龙出山”的右前方,一方巨石犹如一个方礅,文风不动。或许是因为气候太热,不知何时,一只硕大的金毛犬现已平躺其上,喘着粗气。那石鼻、石眼、石耳,调配组合得天衣无缝、栩栩如生,恰似“蜀犬吠日”。
说来也巧,大天然真是巧夺天工。白叟们说过,天狗会吃月亮,可是,别忧虑,在海螺石林的一处荒瘠的山梁上,坐着一只毛色乌黑的大猩猩,正昂首仰视天空。假如月亮落下来,金毛犬有所不轨,它定会大打出手。且曰:“猩猩望月。”
海螺石林的石头,有全体连片的,也有单个独立的。除了像龙、像狗、像猩猩,还有像羊、像猪的。比方“绝壁岩羊”“槽中拱食”之类,不过是一些幻想。
假如从古人的诗文词句中非要找出一些勉强的词汇来,对应在海螺石林形形的石头上,赋予必定的人文气味,也未尝不可。
在一峭壁之上,有一块站立的石壁像极了身着长袍、手执玉杯、东临碣石的曹操。仅仅他面临的不是东海,而是绵绵的群山,与山对话,“对酒当歌”。傲岸的身躯后,模糊跟了些侍从。
这儿一蓬,那里一丛,尽管身形低矮,却不失时令。转过一道弯来,不觉眼前一亮,远处有一石状如人形,正舒展猿臂,挥动长笔,尽写竹意。此情此景,可否曰“板桥临竹”。然不知“伟人”于肉于竹之间怎样取舍?
还有几处石景,不说绝无仅有,只恐怕你在云南石林、罗布石林或许别的的当地,也未必见过。用“桃园结义”“李白醉酒”“金凤出阁”“孔雀公主”“乌蒙雄狮”“华山论剑”这样一些句子词汇来描画,不知可否?
在一处石洞边,发现一块巨石,“牛魔铁扇”。铁扇在右,扇面翻开。牛头居左,怒气冲天。仅仅硬把牛魔王和一面铁扇组合在一同,却不见了铁扇公主。公主哪里去了?
这时候,一只乌龟好像刚显露水面。龟背上的纹路杂乱。不知石龟问世,有何天机……
一条灰扑扑的山间小径,由北折向西南,穿过一片向阳的开阔地后,缩头缩尾地钻进了一片偌大的林子,将北石林与南石林连接起来,像一只小手,柔弱了些。
初看南石林,就像是一群放出圈的绵羊,或许是饿得慌,一旦散开来,便一个劲地往几个小山头上蹿,急呵呵寻觅食物。远高近低,透视感强。有时,“牧羊人”也会将几匹大花“马”,或许小花“牛”胡乱散放在山沟里,悠闲地啃食还未冒土的草根……好一幅牧羊图。
近看才知道散落在山间的,本来是一些典型的乌蒙山中常见的石灰石。因为它们大多数互不依托,不需烘托,就像一头头静卧在草地里的懒牛,色彩灰白,身形饱满圆润,棱角早已被年月磨去,变得没有脾气,一般被人们称为“卧牛石”。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像“马”。
“石人”背靠大山,虚虚幻幻中尽显奥秘。身披长袍,宽袖大肩,手执文刷,口中念念有词。你只需留意仔细观察山下,许多“小石人”或立或卧,或坐或揖,有布巾束发者,有腰佩长剑者,有手执经卷者。“三千徒众子,七十二圣贤”,均爬行在地……
就在“石夫子”的右下侧,有一块像人工打磨的石碑。若不近看,怎样都不信任这是一块未经任何人工雕刻、天然构成的石碑,碑上无文。
山现石碑,岂不奇哉!碑上无字,才曰丰碑!可是多少年来,许多人为海螺煞费苦心。莫非不能借用此“碑”铭刻些什么吗?
当石林静卧山中之时,更似残雪点点,别有一番诗意。四五十年前,海螺名医、彝族诗人罗方明即有诗一首,写的却是石林冬景:
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钢铁伟人。比较之下,南石林却像一个羞羞答答的女子,阳 刚缺乏,阴柔有加,笼罩在一件(松林)一望无垠的“查尔瓦”(彝语:披风)后边。
侯明才,苗族,原发箐乡乡长。20世纪80时代末,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责任栽树,历时三年,锲而不舍,始成此林,为石林屏障,其间,亦有奇树异草。
当然,海螺石林的地理位置,因为曩昔的交通不便,关闭落后,以及周边分布的一些少数民族寨子生产力落后,但风俗风俗(比方祭山、祭祠堂、春节供饭时点山的姓名、土葬等),客观上对海螺石林的维护,也起到了必定效果。仅仅人们面临金山银山,怎样靠山吃山、增收致富,还不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
海螺石林山门之左,矗一巨石,非常抢眼。换个视点,更有意趣。一条石鞭从北石林的南坡斜挂下来,总有百二十丈。石鞭有如竹节,节节相连,栩栩如生,装修之物,又如荷花朵朵,有图为证。石鞭西坡,那巨石身高六七丈,好像一时之间又幻化成传说中的“六阴秀才”,长发须白,飘飘洒洒,正在问询一放牧小儿,找寻他遗失在海螺石林的赶山“神鞭”……
海螺石林的周边还有许多风趣的石景、石物,是不是必定要比及跳花节、火把节,像摄生谷中“神雕侠女”“石生树”,七家寨半岩上的“石”,薏蓉口的“石海螺”,三块田的“石大人”,羊二岩脚的“阴阳洞”,岩头上的“孔乙己”……才会相约“飞凤出林”(石林别景),石林集会,评论怎样开发维护海螺石林,想象海螺石林的宿世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