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2月11日,汉城警务厅数十名冲入朝鲜王宫景福宫,将时任内阁总理大臣金弘集押走。
更加奇怪的是,看到这一幕的汉城市民非但没有不忍,反而拍手称快,并对遗体做出各种残忍举动,丢石头、割肉生吃、打碎*颅,甚至割去丁丁。
但实际上,金弘集为人踏实勤恳,终身致力于朝鲜的改革富强,斡旋与清、日、俄之间,被誉为——
能力出众,勤恳负责,促进了半岛近代化和社会的进步,甚至连半岛北方都称他为
但为什么这样一位致力于半岛富强的爱国者,却成为了汉城市民眼中罪大恶极的卖国贼呢?
金弘集出身名门,为官宦世家庆州金氏之后,其父金永爵官至开城府留守,曾担任朝鲜国王高宗的经筵讲官。
金永爵能担任国王的老师,自然才学极佳,而金弘集作为他的儿子,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汉学教育,并在1868年获得丙科状元及第。
听到自己老师的儿子中举,朝鲜国王高宗十分欣喜,还特意下旨对他一番表扬和赏赐,但此时高宗不知道的是,这个
起复为权知承文院副正,三年后被外派至兴阳县监,执政期间治理有方,更是在饥荒时救助了数万饥民。
调回汉城,历任户曹、工曹、兵曹、礼曹参议等职务,并凭借着优异表现获得了同僚和国王高宗的一致认可。
而就在1876年,半岛之上发生了一件改变朝鲜国运的事情,这就是日本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朝鲜国门,并逼迫半岛签署了丧权辱国的
日本也凭借此条约取得了在半岛之上自由贸易、关税免征、日本货币流通、居留地、自由勘测海岸、领事裁判权等优势特权。
当然,随着日本的不断掠夺,朝鲜方面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回事儿,也想在一些争议较大的条款上据理力争一下。
所以,朝鲜方面在1880年任命金弘集为修信使出使日本,目的是想与日本协商仁川不开港、米谷禁运、关税改订、公使驻扎等事宜,而结果当然是日本一条都没有同意。
虽然在正事儿上没有成功,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日本不可能放弃剥削之举。不过金弘集此行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一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蒸蒸日上的社会风貌对金弘集的刺激极大,让他见识到了国家发展的方向。
二是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等人积极与金弘集商讨国家富强之策,鼓励朝鲜积极对外交往,更是亲自撰写一本名为
日本社会的风貌和宗主国官员的建议和鼓励让金弘集雄心勃勃,仿佛看到朝鲜未来富强的模样
他在回国后迫不及待地将《朝鲜策略》呈给国王高宗,并获得了高宗的高度赞同。
他一方面将金弘集转移到其它地方避风头,另一方面这对上疏儒生严厉,处死和流放多人,迅速平息了这场风波。
随后,金弘集重返任上,被任命为统理机务衙门通商司经理事,开始参与处理朝鲜的外交事宜。
《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署,还积极同英国、德国的使臣交涉,为朝鲜引入了大量商机。
1881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掌握实权的朝鲜王妃闵妃逃走,金弘集本来
壬午兵变后,金弘集获得重用,不仅前往仁川主持与日本签订《济物浦条约》,还随赵宁夏前往我国“谢恩”,在《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上签字。
归国后,金弘集被任命为礼曹判书,后又兼任外务督办,成为了朝鲜对外交涉的最高负责人。
面对一次又一次被日本掠夺的情况,朝鲜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力推行开化运动,希望能够通过改革让半岛走上富强之路。
,要求半岛必须脱离大清完全独立,并效仿日本做全面改革,他们也被称为“开化党”。
因为彼时朝鲜国力衰弱,如果贸然脱离大清的庇护,面对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的日俄两国,根本就没有自保之力。
只有在大清的保护下先行发展经济和科技,才能在日后国力富强之时有真正完全独立的能力。
金玉均等开化党人不信邪,不仅对金弘集等人的主张十分不满,还天真地以为日本是真心帮助朝鲜走向富强。
高宗和闵妃紧急向大清求援,袁世凯果断率领驻朝清军出击,挫败了日本的政变阴谋,金玉均等人亡命日本。
甲申政变被挫败后,由于金弘集非但没有参与政变,还充分表现了才能和忠诚,被高宗
改任“判中枢府事”,看起来这是个级别很高的从一品大员,但实际上就是个闲职。
虽然日后金弘集两次恢复左议政的职位,但在保守派的压制下,也很快就被迫辞职,只能继续闲散下去,而这一闲散就是十年之久。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朝和日本同时出兵朝鲜,半岛政局出现巨大动荡,江山社稷可谓风雨飘摇。
在此情况下,朝鲜国内呼吁改革的声音愈发高涨,改革的阻力到达了历史最低谷。
随后,金弘集被任命为外务总理,并在日军攻占景福宫挑起甲午战争后,又出任了议政府领议政,掌握了真正实权。
他本人并不是投靠了日本人,只是因为看到了日本社会改革后的景象,想全面仿效学习。
随后几个月的时间,“军国机务处”颁布了208条改革法令,对朝鲜政治、经济、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革,历史上将这次由金弘集主导的改革称为——
改革期间,金弘集殚精竭虑,几乎所有时间都待在宫中,很少回家,而面对诸多困难和阻力,他也据理力争,丝毫不担心会得罪人。
他甚至连高宗的君权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因为金弘集清楚,如果不在君权方面做改革,根本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领导先进生产力,但这种改革也让高宗十分恼怒。
但可惜的是,面对日本的狼子野心和保守派的阻挠,金弘集个人的想法和能力并不重要。
虽然所谓的“军国机务处”颁布了208条改革法令,但这其中的许多措施只停留在了纸面之上
而真正能够实施的政策,往往也都是日本认为有利于自己控制和殖民的措施,比如实行银本位制、允许日本货币流通、与日本结盟等。
平壤之战期间还密通清军,试图让清军掌握优势,但无奈两国的军事发展差距并不是靠情报便能够改变局势。
在此情况下,日本人虽然看中金弘集的能力,但对其并不是无条件的信任,不仅派遣了很多亲日官员进入军国机务处,还通过种种手段限制改革。
这样一来,金弘集可谓是被左右夹击,一方面日本人对他全面压制,另一方面民众也都认为他是卖国贼,左右为难之下改革也陷入停滞。
金弘集的犹豫和迟疑日本人都看在眼中,便紧急逼迫朝鲜政府赦免流亡日本的开化党人朴泳孝,并将他安插到朝鲜政府中担任内务大臣。
与此同时,他也是个臭名昭著的“韩奸”,曾三度遭到韩国方面放逐,被半岛南北坐实了亲日卖国贼身份。
随后,朴泳孝通过官制改革开始实施内阁制,废除了军国机务处,和金弘集联合组阁开始做——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之前和朴泳孝互相利用的闵妃便开始了操作,她无法忘记此前甲午战争时被日本人赶下台的屈辱,便抓准时机抱上了俄国的大腿,扶植了一批
朴泳孝所谓的“叛逆阴谋”暴露后,高宗李熙吓坏了,此时他又想起来被自己冷落的金弘集,立即召其入宫商议对策,并对罢免他表示悔意,希望他再度出任总理。
随后,朴泳孝再度亡命日本,金弘集于七月五日取代朴定阳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第三次入主内阁。
虽然没有了朴泳孝,但改革工作依然不好开展,这还在于闵妃赶走朴泳孝后凭借着俄国人的支持掌握了实权。
而所谓的“内阁总理大臣”金弘集根本就是被架空的状态,因此他组建的新内阁也被戏谑地称为——
朝鲜训练队、日军守备队和日本浪人于1895年8月20日凌晨攻入景福宫,暗杀了闵妃,史称——
日本人控制朝鲜高宗,肃清了朝鲜政府的亲俄势力,金弘集内阁各大臣均被亲日派取代,同时逼迫高宗下诏
虽然金弘集本人是此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但在听说乙未事变的消息后,竟一度有以“主辱臣死”之义自杀的打算。
为口号而发动起义,“韩国国父金九”也是在当时亲手杀死了一名日军军官。
此时,俄国及朝鲜亲俄派趁虚而入,李范晋、李完用等亲俄派官员经过缜密策划,终于帮助高宗逃出景福宫,前往俄国驻朝公使馆避难,史称——
金弘集在得到消息后正在朝房商讨政事,身旁大臣劝他赶快逃跑流亡,但金弘集拒绝了这个提议吧,并表示——
然后,他准备前往俄国公使馆,决心在高宗面前验证自己的忠诚和为朝鲜富强的志向,而其余大臣则逃往日本公使馆避难。
但金弘集还没有走出景福宫就被巡捕抓到,根本没见到高宗,郑秉夏也随后被巡检逮捕,两人都被监禁起来。
被监禁期间,郑秉夏显得焦急狂躁来回踱步,而金弘集却镇定自如,还责备郑秉夏道——
可见,此时的金弘集已经决意以死明志,从而验证自己的清白和为朝鲜富强的本心。但可惜,亲俄内阁并不打算给金弘集解释和表达真心的机会,下令立即处死二人。
随后,警务官安桓将二人押往警务厅外的小石桥,踢成下跪姿态,然后招来总巡苏兴文等人将金、郑砍杀。
紧接着,金弘集二人便遭到辱*尸,汉城市民对他做出各种羞辱性的动作,丢石头、生啖其肉、碎*颅骨,甚至割去丁丁。
“都人士女重重叠叠围住,莫不称快,不满足其不施凌迟之刑。。。都人怨弘集主剃令,争掷瓦砾,肢体碎裂,有割其肉生啖者”
但无奈生不逢时,不仅由于《朝鲜策略》风波和甲午更张等事件而备受攻击,更是因为后期与日本合作的态度遭到朝鲜民众唾骂。
“盖据八月之变(乙未事变)而论之,金弘集以首相特与闻而不能讨贼者,坐之以此,固无辞为解,而若加以主谋之犯者,不特伊之不服,亦举世之人悉其枉,今杀此人而曰复仇,可乎?”
金弘集确实有过错,但是被说成是最大的罪人绝对是冤枉,处死他根本就不是什么为国报仇。
到了现代,朝鲜称他是一位“封建统治阶级出身的革新官僚”、“有良心、先进的官僚”。
韩国史学界也对金弘集以肯定为主,认为他能力出众,勤恳负责,推行开化政策,促进了韩国的近代化和社会的进步,是“爱国者”。
(1)当时朝鲜所面临的危机非常深重,政权风雨飘摇,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不见得会比金弘集做得更好;
(2)金弘集担任总理大臣期间殚精竭虑为改革,连家都不怎么回,尽忠报国之态度十分端正,且丝毫没有贪赃之举;
(3)面对自己必死的局面,非但没有和其它大臣一样逃亡日本,反而决意以死明志,保留了最后的忠诚,可见其内心是坦荡的;
韩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瑄根为金弘集的死感到惋惜,而他的一句话的话我认为也很贴切,即——